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动态正文

从活动基地到学习中心

2023-05-19 20:12:12 中国教师报


【资料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引导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以及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应该结合学校的自然、社会环境,有效整合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资源,构建适合学校实际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体系,形成校内外联动、多任务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结。在同一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的主题不同、阶段不同,活动的场景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主题完成往往会分别经历家庭、自然、社会等多种场景。学校单一的教学场景已经无法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化需求,高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长主题课程带动不同阶段、不同主体所承担的不同教育任务。因此,建立能保障课程规范开展、安全而有实践性和社会情境化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学习中心非常重要。

目前,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虽然类型多样、设施齐全,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学校需要的“五育融合”“一校一品”的优质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家庭、学校深度关联的常态实施长效机制保障。如何将各类基地建设成为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学习中心呢?

制定评价标准。以当前各类优质基地资源为依托,分类进行学习中心的遴选、评估、认定。以湖南省长沙市开展优秀文化传播基地评价为例,评价内容包括7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具备一定观众人群和文化内涵丰厚的文化载体,准确把握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根据文化载体的不同特点提炼出独特的文化品质特征,有专业教师与指导团队,开发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实践育人课程内容体系,有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经验,有确保活动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

优化课程内容。当前基地课程普遍存在同质化、游戏化等倾向,应该建立基地与学校的互动研究机制,依据学习中心各自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建构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优化基地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活动应该突出实践性,包括工具性实践活动(工具利用、方法应用、技术学习等)、交往性实践活动(访问与调查、倾听与互动等)、探究性实践活动(策划与设计、观察与实验等)、认知性实践活动(自然认知、社会认知、文化认知等),还应该明确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统一在某个主题框架下开展。

建立互动模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学习中心与学校的互动模式,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情境和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以校外实践场地为主阵地,以学校、家庭为辅助的学习方式。以“茶文化探究”主题课程为例,制茶技术学习、泡茶茶艺学习、研茶成分功效学习、茶文化推广宣传等活动,都可以在专业的学习中心分轮次进行,而品茶味、知茶学等活动可分别在家庭、学校完成。

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学校互动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单次实践活动时提供场地,没有形成常态的长效互动机制。学习中心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与家长、学校的共同商议策划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参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基地资源、时令特色等融入其中,还要做好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比如,在家庭方面,通过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在学校方面,通过前置课程引领教学,后拓课程深化探究,使学习中心与学校文化、学校课程深度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心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专业团队设计精细化课程,引领各方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立体化教育方式下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统筹协调,建立校外学习中心常态实施运行机制,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途径、场域等,更好地发挥校外学习中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委员)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