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动态正文

宁王被做空,长安董事长喊话,动力电池产能已严重过剩? 全球关注

2023-06-12 13:00:41 优视汽车

宁王被做空,长安董事长喊话,动力电池产能已严重过剩?

还记得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曾经提出未来3-5年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这个观点当时在行业内,在网络上都一度引发热议。

时隔一年后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朱华荣董事长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他在发表演讲时称,汽车行业整、零分工处于非稳定状态,业务边界正在重构,有相互渗透的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GWh,而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无独有偶的是,一汽集团总经理邱现东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资料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不久前,长安汽车计划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动力电池公司。而在去年9月的时候,长安汽车还申请注册多项“蔷薇”电池相关商标,让业内纷纷猜测长安汽车准备自造电池。一汽集团也早早的就与比亚迪开展合资建厂的项目,产能规划达到45GWh。

前脚造电池,后脚喊“过剩”,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动力电池产能到底过剩了吗?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动力电池产量满足度为97%,预测2023年-2025年动力电池产量满足度分别为114%、119%、123%。光是2022年一年,就有50多家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125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4万亿,产能规划超过2500GWh。从账面数据来看,目前动力电池的产能的确是过剩了。

而且,产能的过剩还体现在动力电池厂商竞争的加剧。

年初,宁德时代率先推出“锂矿返利”计划,试图以“大额采购+绑定买家”这种类似于平台卖场打折促销的做法,已经暗示着动力电池行业的价格战开始打响。其后,蜂巢能源也被曝推出了“降价10%”的计划,不过,蜂巢能源官方对此消息不置可否。而亿纬锂能也曾经透露,公司会将三种定价模式提供给客户。

但即便各家电池厂商开始降价放量,但是今年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也并未出现大幅上涨。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装车量分别为176.9GWh、91.0GWh,同比增速分别为28.7%、41.0%。虽仍保持一定增长,但相较去年同期超过100%的增速已经放缓许多。

有些企业的装车量甚至出现下滑趋势。与去年一季度相比,除了比亚迪、亿纬锂能和欣旺达三家之外,其他主要动力电池厂商的市占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跌。

前不久,摩根士丹利发布了长达50页的“看空”研报,下调宁德时代目标价至180元,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电池产能过剩、电池厂有价格战的风险。更早之前,中创新航因为订单不足致使部分员工离职,降薪,解约上千名应届毕业生。

去年还赚得盆满钵满的动力电池厂商们,在今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都开始陆续面临“困难”。而订单增长放缓更加凸显出产能的过剩。

结构性产能过剩始终动态存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长安这样的整车厂有着扩张电池产能的意图,各家动力电池厂商也都是一边渴求更多的订单以缓解过剩的产能,一边却又大手笔买矿,扩大锂矿版图和电池规划产能。

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与新能源车的销量可以说密切相关。当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时,动力电池的需求也随之快速放量。而进入2023年后,随着消费需求的下滑,新能源车的增长也开始放缓。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国内狭义新能源车销售184.1万辆,同比增长35.8%,增长速度远不及前两年。而且,与前两年相反,今年采用低端小电池的插电混动车型增速远高于采用高端大容量电池的纯电车型。

这种新能源车技术的快速迭代,需求的不断变化,致使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会出现动态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始终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动力电池厂商现有的产能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变成过剩的低端产能,而新技术主导的新产能和高端产能又会始终不足。所以往长远来看,高端产能永远不够,低端产能会不断被淘汰,动力电池市场的供需就是这样一种动态变化。

比亚迪、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亿纬锂能这些国内主要锂电池企业现在都在布局的钠离子电池;以及被特斯拉奉为“降本杀器”,国内厂商也都在积极跟进的4680圆柱大电池;还有长续航神器的固态电池等等,这些新的产能都在大面积的规划当中。这就显得总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所以,未来的产能“过剩”不是问题,现有的旧产能如何淘汰才是问题。

写在最后:

只要市场技术仍在不断加速迭代,有效的、优质的产能就始终是不够的。动力电池的产能就会始终处于一个布局——过剩——淘汰——布局的循环当中。对企业来说,需要担心的不是产能是否过剩,而是选择的技术路线是否具有市场前景,符合市场需求,布局产能所涉及到的资金运转和投入是否处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特别是二三线电池厂商,一旦在技术路线选错方向,又或是在资金投入和产能布局上冒进,那么未来很可能将会面临“出局”的风险。(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